,就能看出英国的政策中心在哪里?
《泰晤士报》通过全面的报道,基本上勾勒出了普法战争的全貌,所有矛盾的焦点还在巴黎;
普鲁士军队的不断炮轰巴黎,这大大激化了社会各界的不满情绪,深深伤害了巴黎人高涨的爱国热情。
巴黎市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明确要求巴黎应该自治,拥有自己经选举产生的议会,享有与其他法国小城镇同样的权利。
奥尔良派政府出于对更加动荡局势的担心而断然拒绝,双方矛盾相当尖锐,
还有一种呼声是谋求以一种更加公平方式,甚至是以**主义的方式来管理国家经济,汇总起来变成了一句口号:建立一个社会民主共和国。
而这是资产阶级为主的奥尔良派政府决不能接受的政策主张,巴黎这口大油锅正在沸腾,不时泼入的凉水更加剧了混乱。
这种情景下
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都在公开场合表示担忧,他说道;“这场法兰西帝国强加给普鲁士的战争,逐渐走向不可测的方向,有可能引发一场震惊欧洲工人大革命,而这是我最担心的事。”
话是这么说,但普鲁士王国军队一天也没有放松炮击巴黎,更没有降低要价。
围城三个多月时间
法国执政的奥尔良派政府一直在谋求与新宣告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签订停火协定,由于双方巨大的分歧和巴黎市民的强烈反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德国人要求在和平协定里加入一条;
必须要让德国军队以凯旋仪式进入巴黎,以彰显新生的德意志帝国的武勋荣耀,这是胜利者应该得到的崇高待遇。
尽管被围困百余日,可绝大多数巴黎市民依然坚决反对普鲁士人以任何仪式宣布对他们的城市的占领,发誓将用步枪和生命捍卫这座美丽的大都市,至死不渝。
面对如今的大巴黎,德意志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