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就是最终成果了吧?你们实验室可以准备做结算了。”
有个领头的专家说道。
他是励继平,六十一岁,有色金属的顶级专家,首都大学教授,科学院院士,也是专家评审组的领队。
专家评审组过来就是做审核,发现研究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带着最终的成品回去做检测,同时等待金属实验室做详细的报告。
在经过一系列的审批、盖章以后,项目就可以结算了。
后续收尾就和专家评审组无关了。
彭辉听到励继平的话,反倒是犹豫了,“励院士,我们还没打算结算项目啊?”
“为什么?”励继平满是不理解的问道。
其他人也都看过来。
彭辉也是老资格的材料专家,但专家评审组几个人,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不比他差,一群人一起看过来,他还是有点压力的,但还是坚持说道,“王浩教授的分析工作还没结束。他前天和我说,下一个报告会在今天或者明天出来。我还想着根据他的分析结果,再做一次实验看看。”
“一次分析应该没关系吧?”励继平皱了皱眉头,在他的理解里,材料研究的数据分析人员,是属于新发展的一个岗位。
如果追朔到二十年、三十年前,材料研究团队里,根本就没有数据分析员的职位。
材料的研究就是不断的做实验,温度不行就提升温度,熔炼不均匀就找新方法,坐在那里分析数据能有什么用?
专家组的人也听说了王浩的分析对于成果的促进作用,但听说的和亲眼见到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
他们不否认分析是有效果的,同时也觉得运气成分很高。
以他们过去的研发经验来说,一、两次的数据分析,一、两次的实验,根本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曹东明倒是觉得王浩的分析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