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背扛的往山顶运物资;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两个被油布包裹的圆柱形物体,用绳子绑着,分别由四名清军用木杠挑在肩上。从那些清军身上穿的衣服看,这帮人不是八旗兵,而是绿营。
站在操作员身旁的高六庚感觉对方挑着的应该是两门炮。至于其他人挑着的东西应该是火药、炮弹和沙袋。他随即又对油布包裹的炮身外观、以及对挑担子的清军身高和步伐琢磨了片刻,估算出这两门炮的长度应该在六尺左右,重量应该在三百斤上下。
高六庚在情报局总部接受培训的时候,曾专门学习过清军的火炮知识,包括了形制、重量、口径、射程等等,这对刺探各地城池的守备力量非常有帮助。照他的估计,那两门炮应该是大型劈山炮。
劈山炮,最早出现于明代,在早期是一种近距离小长管炮,重量普遍在七八十斤左右,打的是铁砂,主要用于对步兵的杀伤。到了清代,由于清廷对日常操演、缉盗和巡防用炮只规定了三个轻型品种,因此被广泛的装备于各地旗营和绿营。
“大小金川战役”爆发之前,由于劈山炮重量轻、好运输,当时清军在和瞻对土司的交战中曾大量使用。不过因为威力太小,对攻打藏民的碉楼毫无作用,半斤铁弹最多也就是打掉几块石头或者崩出一个小洞。所以清军要想攻克碉楼,就只能用人命填。
“金川战役”开始后,面对碉楼密布的山区,清军寸土难进,而大型火炮又运不上来,战局陷入僵持。经时任川陕总督张广泗上奏,成都军需局对劈山炮进行了改良,将重量增加到五百~七百斤,长度也增加到了六尺有余,能发射三斤到三斤半的炮弹,射程可达四五里,每次使用三十门集中攻击就能毁掉一座碉楼。
“富尔丹城战役”后,赵新向清廷索要乘泗列岛中的花鸟岛作为南下的中转站。乾隆虽然捏着鼻子同意了,可为防北海镇的船进入长江下游,扰乱江南,他便将当年在四川铸造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