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乾隆四十八年 > 第三百八十六章 治道合一

第三百八十六章 治道合一(4 / 7)

、《江湖集》案等等,前后大约几十起。

是,刑不上士大夫,皇帝不搞抄家灭门,可他玩流放啊!古人到了烟瘴之地的南方没有不生病的,很少能熬到大赦还乡的。

可是宋明时代即便士大夫们因文字狱屡遭迫害,可他们还是固守道统,用尽各种方法和皇帝分权,为什么到了清朝就玩不转了呢?

汪中告诉赵新,真正的原因不是文字狱,而是“治道合一”!

随着康熙时代皇帝“治道合一”形象的建立,儒家士子所凭借的道统“与君王共治天下”的崇高政治理想终于破灭,士人籍以批判政治的道统权和话语权丧失,由此才会被文字狱拿捏的欲死欲活。

那些担心“道之不行”的在朝理学儒臣在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经筵讲习”方式加速了满洲贵族,尤其是清初皇帝的儒学化过程,最终完成了“征服者被征服”的历史性转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旗人家庭的规矩比汉人还严还繁琐。你不是说我们是蛮夷吗?我就比你们汉人还要讲规矩,讲礼节!事实上也正是满族权贵的汉化,才加速了“治道合一”的步伐。

其实顺治年间皇帝参与经筵的程度并不高,可是从康熙开始,随着经筵会讲的频率逐步增多,好学的康熙对儒家文化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自信,经筵的性质也就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儒臣向帝王传授汉族文化,转换成了帝王发表自身见解并训示汉人臣子的一种手段,士人“帝王师”的角色逐渐丧失。

学识堪为儒者师的康熙一手以“大一统”重构华夷之辩,另一手以文化认同消解种族之别,到了雍正时期的《大义觉迷录》才瑧于完善,同时再佐以文字狱的政治高压,最终垄断了对“道统”的阐释权。

这可不仅仅是文化解释权,而是“真理”解释权!

在明清封建社会,道统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传统君权受到道统制约的理论失去了存在的理据,皇权意识发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