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要贯彻,要处理的事实在多如牛毛。
各地的奏报,犹如雪片一般的飞来。
太子朱高炽,此时恰是最忙碌的时候,文渊阁诸公,自也脚不沾地。
好在太子有大学士辅左,而大学士又有众多舍人辅左,倒也井井有条。
此时,这文渊阁里,却迎来了一批新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各大学堂的优秀毕业生,此后分配至各府县里担任文吏,磨砺一番之后,入文渊阁。
他们乃是舍人的身份,其性质还是文吏,所负责的既有接洽各部,传达旨意,亦或者协助大学士票拟,当然,更多时候,还是提出建言,并且备询。
这也是朱高炽的意思。
新政推行天下,现在天下各地的奏疏,大多和新政有关,有的是关于铁路的,有的则是商税的情况,也有的涉及到作坊、邮政等等。
这些奏报,其实不但原有的那些舍人们不懂,很是抓瞎,便是大学士们也是两眼一抹黑。
因此,在精挑细选之后,足足一百一十二个自直隶各府县,还有铁路司、邮政司,亦或者海政部、铁道部的文吏进入中枢,成为舍人。
而其中一人,张安世觉得面熟,便将其招来,道:“你叫什么名字?”
“殿下,学生夏瑄。”
听到这个名字,张安世勐地想起,不免道:“你瞧本王的记性,是夏公之子,上一次还立了战功。倒没想到,你竟来了文渊阁,怎么样,习惯吗?”
夏瑄道:“禀殿下,还算习惯。”
张安世便又道:“你父亲年纪大了,如今重新起复,成了教育部尚书,你不要教他失望。”
夏瑄道:“是。”
张安世道:“对了,给本王草拟一份奏报。”
夏瑄点头,当即拿出了主板,开始记录。
张安世背着手,深思了一番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