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正确的道路被发现后,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复刻小米面条课题小组】的六人,分成了三个小组,进行了对照组试验。
通过对比不同的蒸煮时间,面条压制的不同长度,以及制作工艺上的小改良,不到十天,大家就基本上摸清了如何制作小米面条。
甚至整理出了一张很细致的试验结果表。
用不同制作方法,最终产生的效果都是大不同的。
最主要的是面条长度的变化。
如果是挤压出5-10厘米的面条,煮熟后就容易碎成1-2厘米。
挤压出的面条在15厘米以上,煮出来也会断成2-5厘米。
只有挤压到30厘米以上,煮熟后才会断成15-20厘米的长度,刚好适合吃。
之后就算挤压出更长的面条,煮熟后也会断成15-20厘米左右。
在挤压这部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不过汪维达与林雅负责的蒸面对照组,对面团挤压成面条之前的蒸煮步骤,也进行了详细的试验。
从蒸煮一分钟,到蒸煮超过一个小时,都试了一遍后,汪维达与林雅发现小米面团先蒸煮15分钟,然后再用饸络床子挤压,可以做出煮熟后超过30厘米长的小米面条。
最终再加上第一次实验时没有用上的饧面、浸泡小米等环节后,课题小组合力做出了能够超过120厘米长的面条!
而且为保工艺的普适性,陈翰最后还用不同的小米品种都试了一下,基本上全都能达到这个效果!
喇家遗址出土的这碗小米面条,长度也不过50厘米而已。
当课题小组能够做出长度超过120厘米的熟小米面条后。
这碗来自四千年前的小米面条,就再无秘密可言了。
陈翰对着一碗刚做出来的,而且还铺上了肉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