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而让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样一来,不但除掉了晁天王。”
“而且,我也能以为晁天王报仇的由头,进而整合清风山上所有的人马。”
“尽归我所用。”
武植之所以会说出此等计策,也并不全然都是他自己想的。
而是他结合了水浒原著当中,所透露出来的诸多疑点,进而展开的合理化想象而已。
在原著当中。
晁盖帅兵攻打曾头市时,其面部,就曾中了一箭。
而晁盖在中箭之时,却是背对曾头市众兵将的。
单从这一点来说,就显得十分之可疑。
综合分析来看,这一箭倒不像是曾头市众兵将射的,反倒像是自己人干的。
至于那箭矢之上,刻有史文恭的名字,也显得不太合理。
可以分析一下,在箭矢上刻名字,不外乎就是存了两种想法。
其一是,怕被别人误拿了去,造成不便。
可以那史文恭在曾头市的地位,别人又怎么会有机会,去误拿他的箭矢呢?
这本身,就不太合理。
其二就是,彰显自己的本事,并以此而扬名。
很显然,若那一箭真是史文恭干的,史文恭在那一刻的名气,必然会高到了顶点。
毕竟射杀水泊梁山寨主的‘壮举’可不是谁都有机会的。
既然那史文恭是为名的话,那在他成功射杀晁盖之后,定会四处宣扬一番的。
至少在曾头市内,定会如此。
可是那史文恭在完成那样的壮举’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依旧如往日般行事,不见任何张扬。
若真想扬名的话,又怎会如此?
再者,晁盖临死之前的遗言,也很值得推敲。
“若那个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