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业垄断集团,利润暴杀农业国。
实际上,它是个变种的“海上游牧包税蒙古”,靠着一年4500万两的农业税,维系着公司的运转。
理解了这个数据,也就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载着刘玉灵柩的船队,压根不想在苏拉特逗留。
因为……大顺的纺织业,正在迅速摧毁印度的纺织业。
此时是1793年,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顺拿的却是历史上1870年的英国生产力剧本,而不是1793年的英国生产力剧本。
而苏拉特的棉纺织从业者,拿的也是历史上1870年的印度人民的心态,而不是1793年的心态。
什么意思?
历史上1793年的英国纺织业,中国这边海关零关税,也是卵用没有,反而会闹出来1842年的笑话:江南买英国布当包装,包生丝。
而1869年11月17日苏尹士运河开通,以及工业革命三十年如过去三百年的生产力发展,松苏地区的棉纺织业,已经开始有点顶不住了。
这,就是老马说的:【商业霸权才能带来工业发展,而商业霸权大部分又是依靠舰队决战获得的】。
没有舰队,没有商业霸权,没有刺刀,你纵然物美价廉,但你没有霸权,你就没有市场。人家不买你的,人家反手出个棉布禁止令,你能如何?
刘玉逆练,一战获胜,从大顺到印度也不需要绕好望角。
而大顺想要棉花和棉纱,不想要印度棉布。
并且,正如李欗当初琢磨的“边疆铁路”的配套政策,是摧毁印度的制糖业。他既懂这个,也算是稍微理解了原始积累的秘密。
那么,显然,大顺在印度造成的冲击,是可怖的。
于是,也就有了孟买等地的印度原本的贸易受益者的那种情绪:这大英国不见得好,可到了大顺,我却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