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新顺1730 > 第二三三章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解读

第二三三章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解读(5 / 6)

人得吃饭。

今年的蔗糖贸易已经可以预见是完蛋了。

虽然说英西开战了,互相在大西洋劫船,肯定影响贸易。然而现在大西洋上第一产糖地,是海地,法国人的。法国人既没和英国开打、也没和西班牙开战,今年怕是卖糖都能发一笔大财。

一旦到了每年惯例收糖的时候,可以预见,暂时还能干下去的这些蔗部,都要削减奴工数量。

而且,伴随着大顺朝廷插了一脚,一旦开始统计人口数量,那么各个蔗部隐藏的没有居留证的奴工,就需要全部统计出来。

可大顺又不可能给这些人教一辈子的人头税,只是缴三年的,那么作为糖厂老板、蔗部承包人,自然而然要考虑这些人身份合法化之后的用工成本问题。

总而言之,就是无利可图、倒闭破产、削减工人。

不是说种糖就惨到这个份上了,但种糖的是种糖的、东印度公司是东印度公司。

公司想盈利,就得靠着垄断,压低价格收购。

垄断之前,你可以坐地起价有议价权;垄断之后,你还可以坐地起价有议价权;那特么公司不是白垄断了吗?

再说看得清形势的华人富商,早溜了。

现在承包蔗部的,都是接盘侠。

手里其实也没几个钱,靠借城里华人甲必丹、雷珍兰的高利贷维系着,就盼着卖了糖还高利贷呢。

比如连富光,几十个蔗部、糖厂,实际上早在大大前年,基本都转手承包出去了,自己一个没留。作为高等华人有自己的信息渠道,自不会还盘在手里。

其实在处置巴达维亚蔗糖业和华人问题之前,东印度公司上层开过一次会,探讨了一下产业路线问题。

也有人提出过,公司出钱,高价收糖,公司保底,稳住巴达维亚的蔗糖业。

万一过几年,蔗糖又贵了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