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这样的规矩,官府鼓励老百姓举报投诉,给予一定奖励等。
可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太大的卵用,一开始老百姓还挺踊跃的,钱不钱的无所谓,重在参与嘛,可到了后期,老百姓发现不但参与会被报复,吃瓜都容易挨一顿社会毒打。
到了后期,百姓就是看一乐呵,围在一起,什么都看不懂,谁要是识字,读出来,百姓一听,咦,哦,啊,诶呦,这样啊,明白了,然后散开,该干嘛干嘛去。
其实好多政令啊,告示之类的,完全属于是朝廷的自嗨,礼部最擅长干这种事,说一大堆,字写的倒是挺好看,也特别工整,先扯尧舜,再谈禹汤,什么一君二臣、三从四德、五脊六兽、七上八下、九浅十深,百姓根本不明白什么意思,完全看不懂,更听不懂。
就和前段时间礼部在城外贴的告示一样,说了一大堆,东汉有一人,名黄香,少善文,民有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幼,其母逝,父眠,香持蒲扇,面枕,又任魏郡太守,慷慨解囊,如何如何的。
入城的百姓看的一脑袋问号,什么玩意就天下无双了?
百姓看不懂,读书人却感动的一塌糊涂,原来这个告示就是说有个叫黄香的人,贼孝顺,母亲过世后,他就先钻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才回自己的被窝里睡觉,夏天还拿蒲扇给老爹吹风赶蚊子,长大后当官,掏自己腰包赈灾,百姓就没有不感动的。
事是这么个事,的确是值得后人口口相传夸赞效仿。
问题是百姓看不懂啊,根本看不懂礼部张贴这个告示是什么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礼部张贴这个告示想表达什么?
其实礼部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大家排队入城的时候,不要拥挤,慢慢走,就和黄香似的,尊老爱幼。
可实际上这就很扯,首先百姓根本不认字,就算有人翻译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