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华娱,我的老婆我自己捧 > 598.《永乐大典》的热度【求订阅】

598.《永乐大典》的热度【求订阅】(3 / 8)

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显得很有气派。

板框用手工描制,红色,高35.7厘米,宽23.4厘米,半页8行,每行28字。正文墨书,引书的书名用朱笔,有红色句读。

特别要指出的是,《永乐大典》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貌,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与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四日,明成祖颁布了迁都诏,宣告自永乐十九年一月一日起,大明王朝开始迁都。

迁都后,《永乐大典》原稿仍存放在南京文渊阁,明代中期毁于大火。

正本则迁藏至bj皇宫中的文楼。

大典修成一百多年后,

到了世宗嘉靖年间,世宗十分喜爱《永乐大典》,案头常置数册供随时翻阅。

嘉靖四十一年皇宫奉天门、三大殿和午门发生火灾,嘉靖皇帝命人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之中竟为此事3次下达谕旨,足见他对这部类书的高度重视。

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逃过此劫。

经此一事,嘉靖帝考虑到这部千辛万苦编纂的巨著,仅此一部,万一遭到不幸根本无法补救。

因此,嘉靖四十一年秋,他下令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监督抄书生109人重抄一部,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3页,每册录毕,于册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职责。

全部重录工作直到六年后的穆宗隆庆元年方告完成,这就是副本。

在副本即将抄写成的前一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去世。

十分蹊跷的是,在重录副本工作完成之后,正本不知从何时起不知去向了。

史学家对正本的失佚产生了各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