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且放在一旁。我先将先生所言道理记录下来,日后再请先生亲自取名。”
王琰重新提笔,以殿试文体,一笔一划极其认真仔细的写着:
王琰见李子。王琰曰:“吾自幼读圣贤书,已十五年矣。今多有迷惘,恐悖圣道,望夫子解惑。”
李子曰:“吾有一言相赠,知行合一致良知。”
李子问曰:“汝可知其真意?”
王琰对曰:“朱子曾言,知先后行。”
李子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知行本为一体。”
王琰曰:“何谓知行合一?”
李子曰:“知为行之始,行乃知之成。汝此前迷惘,源于知而不行。”
王琰曰:“何谓致良知?”
李子曰:“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摒弃不善之念,胸中不存一念不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王琰闻之,豁然开朗。
李子曰:“孺子可教也”
开篇写完,王琰一遍不满意,便一遍遍修改。
一篇知行合一致良知,仅两百余字,他足足写了两个时辰之久,并乐在其中。
终于,最后改到满意为止,王琰才小心翼翼的吹干墨迹,视若珍宝的将其收了起来。
一篇写完,王琰越加迫切,马不停蹄的开始了第二篇。
“老师的学问,以知行合一为根,以义为基。第二篇当写义!”
闭目凝神半晌,王琰在脑海中打好了腹稿,才缓缓落笔。
李子衣锦还乡,惊闻好友蒙冤入狱,遂问同窗。
同窗曰:“贼子势大,只手遮天不可抗。”
李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
同窗又曰:“为前途计,勿往。”
李子对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