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尊师孔仲尼 > 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信不法,虎亡宰危(4K8)

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信不法,虎亡宰危(4K8)(5 / 8)

劳足以冲抵他们的罪责,那么就应该削除他们的爵位,降低他们的俸禄,又何至于害了他们的性命呢?

而现在,齐侯答应了晏子以二桃除去三士,这便是觉得他们的功劳比不上他们的罪责,所以应该以死谢罪。

可在三士死后,齐侯却又命人为他们收敛尸身,以勇士的礼遇将他们下葬,这难道是在反悔先前的判断,所以想要进行弥补吗?

齐侯是非不分,这便是模糊了对错的界限,混淆了法度的准则,此为国君之罪。

而对于晏子而言,虽然用两个桃子便除去了祸害百姓的三士,而避免了使用法度与三士直接产生冲突。

然而,这样的计策,却只能使用一次,但对于法令留下的危害却是无穷的。

三士之所以因为二桃而死,是因为他们三人具备士人的气节。

士人拥有气节,便可以为百姓立下表率。

百姓有了好的榜样,便会以忠信为立身准则,如此一来,国家便能兴盛。

但现在,三士却因为气节而死,而非因为鱼肉百姓而死。

当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流传开来,难道齐人会为了三人的志节而激赏吗?

他们只会嘲笑三士因为气节而丢失性命,而当齐国的民众将士人气节视作愚蠢时,国中将会流传怎样的风气呢?

当公孙接、古冶子、田开疆死后,齐国国内那些危害百姓的贼子行事定然会变得越来越隐秘,做事定然愈发的不讲道义。

有了他们三人作为借鉴,那些贼人定然会以寡廉少耻为荣,以抱志守节为耻,齐国的大乱也将以此为始。

晏子虽然是天下人称赞的君子,但就二桃杀三士而论,他只保全了一时的小义,而丢失了千古的大义啊!”

范蠡听完这段话,不由豁然开朗。

他就说之前怎么感觉不对劲呢,原来问题是出在这里。

公孙接等人明明是违反了国法,然而却不用国法去惩治,反而要用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