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样,一年早,一年晚的,不是正好咬着农忙的尾巴,就是正好是天气最冷的时候;
杨和书不收城门费,还约束县城里的帮闲,不准他们找城里小摊贩们的麻烦;
还会帮城里的商户联系外头的商户,将生意扩出去……
所以不仅是这位一看就没显露真实身份的李二郎问,就是一般人问她两个县令如何,她也不能说傅县令不好,只会说自己更喜欢杨县令而已。
李二郎却转移了注意力,专心问起农夫加的捐,以及为何他们县两年前的受灾情况。
但农夫哪知道整个县的事,他能说的也就是他们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受灾情况。
但这也足够李二郎推断出他们县的情况了。
白善宝也坐了上来,祖母和先生都说过,将来他要是当官,这些都是要了解的。
而且他也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当官的,百姓会怎么说他们。
李二郎问起农事来,“不知去年收成如何,一亩能有多少石?”
“那个倒是没算过,但一亩麦子好的有三袋半,差的也有近三袋,收成还算不错的。”
李二郎蹙眉,想起了什么,扭头问白善宝:“你们是罗江县来的,可知罗江县的收成如何?”
白善宝想了想道:“全县的数据只有县衙才知道,不过我们的小庄子麦子亩产去年秋称重时是五石,水稻差许多,只有三石左右。”
李二郎怀疑的看着他,“小麦的收成能有这么高?”
稻谷的亩产倒是还正常,可这小麦,一般情况下不都只产三石左右,便是有些地肥沃,能收四石都顶田了。
白善宝却笑道:“我们用的新麦种,所以比别的地收成要高一些。”
本来小农庄和老周家用的麦种就是最好的一批,而后每一季收成都会挑选最健壮,麦穗最好的留作麦种。
不知道它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