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很重要。”
然后还有其他人,也在说这个问题。
透过烟雾里的牌子,迟余发现,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提出了,把切入点放在航天工业领域的编剧。
最后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选择什么样的一个,具有突然代表性的故事场景,来体现这几十年里,航天工业的发展。
时间,地点,人物。
就是这三个点,卡住了所有人的脖子。
迟余把航天工业这个领域先放到一边,然后说道:“航天科研领域的话,想必我们知道的名人更多一些。”
众人也是点头。
确实,相较于航天工业的话,航天科研领域的名人,还是不少的。
这与工作性质有关。
因为如果没有科研这一块,既然是基础工业、航天工业起来了,也造不出火箭来。
甚至可以说,没有科研,基础工业和航天工业都起不来。
而在那个时候,一些科学家,义无反顾地,在科研条件极差的环境里,几乎是靠着一些优秀的大脑,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搓出了火箭来。
于是关于这些人的电影,也有不少。
“如果选在这个切入点,肯定不会拍那些名人的视角了。”
迟余说道:“虽然主要还是靠那些天才的大脑,但是有一些才刚刚毕业,甚至还在上学的年轻科学家,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是的,这一点,也可以去深挖。”
郭番说道:“我个人的话,其实更倾向于表现一下科学家的团队。”
然后又有几位编剧,也是七嘴八舌地,表达了对这一类切入点的赞同。
迟余没有发表自已意思,然后又说了航天员这一块。
这个就相对简单一些了。
因为其实主要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拿到载人火箭里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