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为了整顿吏治提出的两条,在他看来已经是最基本的,但在其他的士大夫和官员看来,却也是最要命的。
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
齐朝的冗官,是因为皇帝给了这些士大夫太多的好处,所以这些文官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
他们是从上到下的官僚,也是暗中串联起地主富商的高层力量。或者说,他们就是齐朝的统治阶层本身。
要朝这个阶层开刀?
这本身就会让自己变成少数派。
所以,变法浅了,必然不疼不痒,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而如果想起到作用、富国强兵,那就必然严重触动这些人的利益,被他们群起而攻之。
一番分析之后,楚歌得出结论。
这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历朝变法,有没有成功的?
“当然有。只不过成功了的叫盛世、中兴,失败了的才叫变法。
“归根结底,变法这种事情,其实并不取决于官员,而取决于皇帝。用皇权来推动变法,没问题,但如果用相权来推动变法,几乎必然要落个人亡政息的下场。
“因为变法本来就是与既得利益阶层的一次你死我活的碰撞,相权来自于皇权,太容易动摇了……”
楚歌在脑海中过了一下古往今来的几次知名度很高的变法,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了这其中的症结所在。
在以往,他虽然也看过这些历史记载,但往往也和其他人一样,把变法的失败,归结为变法者个人的能力问题。
比如,政策制定有疏漏,或者变法急于求成,又或者没有循序渐进地先从整顿吏治开始一步步地来……
而在这种思想之下,王文川显然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典型。
你是宰执,你要变法,可最终却失败了,那当然就是你考虑不周。
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