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特么哪有可行性啊?”
李鸿运本来是想抄一下标准答桉的,结果没想到抄得大失败。
所以只好从头再捋一遍。
“首先,目标是抓马安邦,生擒也好,击杀也罢,总之是得干掉他,生擒最佳。其次,肯定得成功突围,回到齐朝,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挑战。
“这一点,倒是很符合当时的局势。”
李鸿运简单分析了一下之后发现,抓马安邦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当时,义军已经作鸟兽散,以虞稼轩当时的声望,想振臂一呼就把这些人全都再次集中起来,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当时作为义军,最大的目标,自然是收拢尽可能多的人,归附齐朝。
毕竟他们处在金军的统治地带,虽然有十几万人,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强的战力,一旦金军腾出手来,他们就要全军覆没。
甚至都不需要金军亲自出手,只要想办法策反一下,就足以让义军分崩离析。
耿大帅被马安邦叛乱刺死,也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耿大帅和虞稼轩一直在忙着要归附齐朝,只是因为耿大帅的死,而被打断了。
现在虞稼轩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齐朝,而且要带走更多的人。
而带走更多的人,还是需要声望。
怎么才能有声望?
很简单,杀了马安邦,就是最大的声望。
可想而知,如果真的能生擒马安邦,对义军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鼓舞,那么至少有一部分义军会再度聚拢起来,就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可能性。
当时虞稼轩决定冒险深入敌营去抓马安邦,多半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而不仅仅是“复仇心切”的悍勇。
虞稼轩或许是个勐人,但同时也是个满腹经纶、才气无双的读书人,绝不是什么没脑子的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