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内容,所以他们基本上都会准备一些学习的过程,分享人生经历或者故事什么的,而这个讲座,都是一小时的时间。
那么,假如林晓能够拿到菲尔兹奖的话,那么他就等于多了一场讲座,而且这场讲座,他想讲啥就讲啥,没有可恶的deadline限制了。
这就等于说,接下来三个月的时间,林晓都可以用来解决霍奇猜想,然后到时候先在一小时全体会议上,将他的积分霍奇猜想报告出来,接着再在菲尔兹讲座上,把霍奇猜想的彻底证明给搞定。
当然,前提得是林晓能够拿到菲尔兹奖,不过对此,他的信心还是比较高的。
菲尔兹奖本来就是奖励四十岁以下青年学者的奖项,又不是诺贝尔奖那种偶尔还得考虑候选人年龄的奖项,所以哪怕从保证权威性这一点上来说,这届不给林晓颁发的话,基本上是没道理的。
所以林晓有这个自信,他已经锁定了一场菲尔兹讲座。
“不过,倒是还缺了一场关于林氏猜想的报告。”
之前是打算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进行的,但既然霍奇猜想在前,现在显然是没这个机会了。
“这不是说,之后我还得准备一场林氏猜想的报告?”
林晓脸上忽然浮现出了一个奇怪的表情。
连开三场报告?
这个剧情有点熟悉啊。
当初的安德鲁·怀尔斯不就这么搞的?
这位会搞事的费马大定理证明者,当初就是连开了三场报告,而这三场报告的题目是“模块化形式、椭圆曲线和伽罗瓦表示”。
显然,他在标题中并没有暗示将讨论费马大定理,只不过当他的第二场报告结束时,人们都已经知晓了他的目的,于是人们蜂拥而至,挤满了第三场报告。
甚至尽管人们都猜到了他的目的,怀尔斯也仍然装作不知道,只是在第三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