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的位移,从而确定其定位精度。
很快,经过确定,这个伺服电机的精度确实是在1微米。
而后他便又开始动手,将里面的编码器给拆了出来,随后将自己的编码器替换了上去。
除了内部结构不同,他打造的这个编码器完全和这个伺服电机搭配,所以接下来,只需要看看他的这个新编码器能不能让伺服电机的精度缩小八分之一就行了。
将最后一个螺丝给拧好后,林晓便抱着这个颇有点重量的伺服电机,再一次放到了激光干涉仪的旁边。
做好一切准备后,测量开始。
首先,在电脑上给伺服电机发去一个脉冲,让其转子发生一次转动。
随后,他立马打开了激光干涉仪的软件,看了一眼其波长变化量,随后根据这个变化量,他开始计算,最后算出了一个脉冲下,其实际传动的距离。
“137……纳米!”
看着这个结果,林晓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完美!
虽然和他之前的理论计算值还有一点差别,不过几纳米的差别而已,已经足以让他对此忽略不计了。
这也说明,他的编码器“八分”式结构,成功得到了验证。
这种结构,显然也可以用在各种编码器当中,不仅仅是他现在所打造的这个编码器,其他各种编码器的精度,都能够像这样直接缩小将近八分之一,不管是以后用在光刻机上的伺服电机,还是以后可能会用在机床上的伺服电机,尤其是这两种伺服电机,都讲究的是一个精准度,华国机床为什么只能做出中低端产品?
首先就和高精度编码器有很大的关系,编码器首先就决定了精度,之后才是其他的一些辅助性技术,所以,只要将这个结构运用于那些机床的编码器中,至少对于国产机床也是一种提升。
所以,八分式结构,就是林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