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日春风早,岭外今来白露秋。
莫道西凉悲木叶,不闻摇落更堪愁。
在许一凡开了这个头之后,很快就有无数读书人,主动跟着代写家书,不过,相对于读书人写家书的咬文嚼字,斟酌用词,许一凡代写的家书,就通俗易懂的多,完全就是用大白话写的。
倒不是许一凡偷懒,而是在他看来,除了那些少数读过书的将士,大部分将士其实都是寒苦出身,能认得自己的名字就不错了,还指望他们写那些文绉绉的诗词,若是读得起书,谁还愿意参军啊,与其在这儿掉书袋,还不如直接用大白话,写些众人都看得懂,也听得懂的话。
一封家书的文字不多,可字字都弥足珍贵,对于这些将士而言,自己参军入伍,一切安好,还立下军功,得到了晋升,本身就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而对于那些远在家乡的亲人而言,他们只要知道自己的儿子、兄弟、父亲、丈夫还活着,那比什么都重要。
家书从开始写,就一直不曾停过,有给活人写的,也有给那些死去的将士亲人写的,写书之人未曾落泪,反而是那些在战场面对强敌,流血不流泪的大炎儿郎,却在这一刻泪如雨下。
为了让这些家书能够迅速送往各处,在许一凡的提议下,殷元魁的命令下,秦之豹和西北三洲官员的大力支持下,一条崭新的家书驿站,迅速的从康城建立起来,每天从康城送出去的家书,数以万计。
在那之后的很多天之后,又有无数家书捎带回来。
家书依旧是家书,纸张不多,文字也不多,内容更是苍白无力,甚至显得有些啰嗦和无趣,可对于这些征战良久的将士而言,没有什么比这封家书更弥足珍贵的东西了。
父母健在,妻儿安好,邻里和睦,田地的收成不错,那就是顶好的事情了,这也让这些将士打心底的觉得,他们在外浴血奋战,打生打死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