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还说让我好好干,现在有事让我去问朱敬道?
那岂不是说……朱敬道是我的上司?
而我一个掌院翰林学士,如果是内阁掌诰敕的人对我形成挟制,我还能理解,朱敬道现在是阁臣吗?他凭什么就能对我发号施令?
贾咏随即打量张璁,却见张璁神色澹然,一看就知道,人家张璁非常清楚为何皇帝会如此安排,因为朱浩真就是……官小权大。
“不要有所怀疑。”朱四道,“翰林院内的事务,多听敬道的,也没说让你事事都听他的,遇到小事你们也可以自行议定。还有年后敬道将调工部为左侍郎,此事朕已跟几位阁老说清楚了,当然他礼部右侍郎的职位仍旧会兼着,翰林院的差事也会保留。”
贾咏瞠目结舌:“陛下,如此会不会……不合规矩?”
朱四怒道:“如何才叫合规矩?不用你们来教训朕!现在是朕对你们做工作上的安排,而不是让你们在这里给朕立规矩。”
贾咏悻悻然。
他自然也想有所作为,如果不是先前翰林院内发生大变动,估计他贾咏也不可能这么快出头……虽然贾咏升翰林学士早就在计划之列,但谁让最近涌现出了朱浩、张璁、席书、黄瓒这些人?
贾咏现在好不容易得偿所愿,还真不愿意跟皇帝闹得太僵。
这对他没任何好处。
“另外,朕会酌情考量,让镇江的杨应宁,还有余姚的谢于乔二人回朝,他二人都是大明的股肱之臣,对于朝中事务很熟悉。朕是这么想的,让谢于乔入阁,再让杨应宁回朝后为吏部尚书。”
皇帝的话颇有讲究。
张璁的目标是要把杨一清和谢迁调回来,都在翰林院体系任职,由强势的杨一清为首,先行入阁,或许杨一清就能把前面几个挤兑下去并由他自己当首辅。
那时朱浩要对付的人就是杨一清。
但若是以杨一清为吏部尚书……只有谢迁一人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