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哥,吃口饭再走吧,能赶上。”
六婶直接喊道。
这可不是客气,而是底气。
李家屯在附近可是有名的富裕,也只有李家屯敢说这话,换个其它屯子,说这话就得让人笑破肚皮,遇上诚心找事的,屁股一挪就得坐到你家饭桌前,主家捏着鼻子认下,然后,就得勒紧裤腰带吃糠野菜。
以前,李家屯也不敢。
不过,自从老李发家了,这就有了底气。
“不了,妹子。”
“大伙儿都归心似箭。”
“讨一碗热水喝就行。”
赵大常年出门在外,说话也有点谱了。
“看,赵大哥您说的。”
“哪还用讨。”
“等着,我让婆姨们端出来。”
六婶说着就转身回屯子了,爷们们都在,但都不用爷们们搭手,爷们们这会儿已经和车队的人聊上了,有抽烟的,给递根烟,不抽烟从兜里摸了一把瓜子出来。
过年,都富裕。
其他不说,像是香烟,一般时候舍不得。
大都用旱烟解馋。
等到婆姨们端出碗和水,大家早就热络起来。
说到底,都是十里八村的。
再往深里说,几乎都沾着亲。
“来,尝尝烤馍。”
“俺家的烤窝窝,比烤馍香,有枣。”
热情在屯子前洋溢着,哪怕是风雪都挡不住。
赵家屯的车队停了大约半个小时,紧跟着就再次上路。
“等过了初二,初三头上我来李家屯拜年啊。”…
赵老大说着。
这面乡俗讲究初一奶奶家,初二姥姥家,初三才开始兄弟姐妹和亲近朋友,赵老大将来李家屯放在了初三,显然是把李家屯当成了亲人。
“好勒,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