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
再加上李重润本身长得也不差,才刚刚见面,就赢得了陆家人的好感。
与未来不同的是,这个时代的容貌歧视是会摆在明面上的。
这个年代当官,不管是门荫还是科举考试,选人会依照“身、言、书、判”的标准来执行。
身排在第一位,要求体貌丰伟,相貌堂堂!
简单地说,长得好看,更容易被选上。
而且好巧不巧的,李重润又正好长在这个时代的审美上。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自古以来的的审美变化了。
在汉朝时期,长得好看就是可以当饭吃的,而且还有编制,铁饭碗。
汉朝时期皇宫里有个官职,叫做谒者。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这个职位的主要工作就是通报消息,接待宾客。有什么礼仪活动,要上台主持。种地级别的官员去世,也要主持葬礼等等。
而这个岗位的硬性要求,就是颜值!
到了魏晋以及南朝时期,审美就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那个时候名士们喜欢品评人物,甚至搞出了一套系统的人物评价理论,而颜值就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毕竟那是士大夫和门阀贵族的黄金年代,再加上玄学成为社会潮流,所以审美也不再尚武,而是主打文人审美,说白了就是小鲜肉。
标准也比较简单,皮肤要白,个子要高,气质要柔美。
比如传说中的潘安,唇红齿白,面如美玉,直接把自己帅成了形容词。
出门就会被一群迷妹围观,将她的车围的水泄不通。为了表达对他的喜爱,会把水果扔给他。
然后潘安就得到了一车水果,这也是“掷果盈车”这个成语的由来。
但是如果长得丑,那断然是不可能有这种待遇的,文采再好也没用。
纵然文采好到能靠一己之力拉高洛阳的纸价,也必然不可能得到这种待遇的。
而到了唐朝,审美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