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瞥,便转过头去,先沿着楼梯缓缓而下、来到经楼一层。这里木架少了许多,却几乎堆满了木牍竹简、经折卷帙,且打扫得一尘不染。木架附近整齐堆放着许多只蒲团,显然时常会有僧人来此借读经书。
木架四周距墙颇远,显得空旷,地上却排了两圈高矮不一、形状各异的碑石。石上有字,篆、隶、梵、楷各有其韵,却是香山寺历代住持搜罗而来的经石珍品,于寺中诸僧而言、可谓千金不换。
杨朝夕借着楼柱、木架与碑石,一面掩藏身形,一面寻那偷儿踪迹。然而转了两圈,却是一无所获。
只是瞧着这香山寺的碑石经藏,又回想起上清观藏经室,不由觉得道门之人对于经卷的保管、重视与传承,尚不及释门五成。也无怪乎释门传入中土后,能迅速开枝散叶、扩展壮大。甚至一度风头盖过道门,成为朝野推崇的第一大教门。
杨朝夕按下心头杂念,折回到楼梯旁,终于隐约听到头顶上方,似发出“啪”地一声、竹片相击的脆响。登时心头一警。
于是屏息凝神、提起抬脚,顺着楼梯拾级而上。
布靴踏着楼板、几无声响,反是口鼻间的呼吸声,在这阒寂中十分显著。好在楼外风摇叶动的沙沙声透进来,将呼吸声也遮掩了下去,杨朝夕才得以平心静气、登上二层。
这时才瞧见楼板地上、除了自己在积尘上踩出的一行脚印外,另有一串略小些的脚印,顺着楼梯、一路向三层延伸而去。不禁哑然失笑:自己方才正是漏看了这一点,才绕去一层寻找,白白浪费了数息工夫。
当即再不犹豫,沿着那串脚印继续往上。待木阶将尽时,身子恰好探出去半截,只见三楼木架间、果然有一道瘦削身影,正探头猫腰、蹑手蹑脚地翻找着什么东西。
杨朝夕敛起呼吸,暗运周天,集中意念,牵引内息。先天、后天二气在意念率领下,顺着手太阴肺经奔流而行,径直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