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以这种教学进度比较缓慢、比较细致的“分享”与“共同探讨”的形式,开设军官训练班,教学质量依然远远不符陈胜的预期。
人的天资有高低,有的机敏,有的迟钝,机敏者可以举一反三,迟钝者举三都未必能理解其一。
人的文化有高低,有的家学渊源深厚,诗书传家、世代行伍,而有的,祖祖辈辈都是不识字的佃户。
天资与文化的差距,就造成了理解能力的天差地别!
同听一堂课,课后一问反馈,十个人能给出七八种反馈。
其中还有过半数,都是类似于“俺觉得该冲”、“俺觉得该招呼其他营的弟兄们一起冲”这类听了就跟没听一样的无用反馈。
陈胜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记忆深刻的那几所大名鼎鼎的民国军校,无论是黄埔军校还是保定军校,招生都有一个“考”字儿!
其学子,就算不全都是有钱有势的富家弟子,也绝对都是识文断字的进步青年。
至少不识字的文盲,肯定是进不去那两所军校的。
这么说来,好像还只有我兔那种军中扫盲,层层推荐、选拔优秀军官,前往军校学习的军官培养机制,更符合红衣军的实际情况!
那十里八乡的俊后生老李,当团长时都还不识字呢,后来去军事学院学习的时候,不也能写上一篇精彩的亮剑毕业论文了么?
陈胜心头拿定主意。
不过他也没有立刻就解散正在培训的军官训练班,而是按照计划继续着教学。
他心头跟明镜儿一样,稷下学宫的作用,除去培养人才之外,还有收拢人心、竖立威望的作用。
而且眼下的这一期,也正好为后续的推荐进修机制,埋下伏笔。
他们之中优秀者,肯定还会第二次来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第一期军官训练班,采取不分班的大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