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个镶嵌玻璃镜片的圆筒倒是值点钱,因为那都是铜皮制成的。
不过,这铜皮制成的圆筒完全可以做出模具来,用蒸汽机车压制。
这样一来,加工费又可以忽略不计了,只要算铜皮本身的成本就行了。
也就是说,只要望远镜能够实现量产,镜片也能用蒸汽机床加工出来,那一个望远镜的成本也就在那几两铜皮上,就算加上蒸汽机床的能耗和人工总共也不到一两银子。
而这年头可供娱乐的东西本就不多,只要望远镜的售价不是太高,根本就不愁销量。
问题就是得实现量产。
泰昌当初的构想就是设计出能磨镜片的蒸汽机床来,量产出来的望远镜视距能比欧陆各国的望远镜远那么一点就行了。
这个精度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大明既然连视距五里以上的望远镜都能做出来,视距两里左右的望远镜自然不会有什么精度的问题。
望远镜之所以一直不能量产,主要还是玻璃的材质和加工工艺的问题。
普通的玻璃和水晶并不一样,从材质上来说普通玻璃比水晶更容易碎,更容易开裂。
这样的普通玻璃其实不适合做望远镜的镜片,加工起来很容易形成毛刺和裂缝。
而且,普通玻璃加工成型之后抛光难度也要比水晶大得多。
这些问题工部一开始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他们的改进方向也不对。
他们一直认为是抛光粉的问题,所以一直在让老匠户们试用各种各样的抛光粉。
其实,材质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他们一直以为玻璃只有一种,所以根本就没有想着添加各种材料,试制不同的玻璃。
结果自然效果不佳,几年了,量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直到前些天泰昌提出了材料研究的问题和各种合金的构想,他们才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