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先和振之。”
很快,徐光启和李之藻便联袂而来。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泰昌便把个单子直接递给徐光启,随即问道:“子先,你说这些公侯伯爵名字怎么定,朕着实想不出来了。”
公侯伯爵?
徐光启低头一看,不由一愣。
因为他的名字就是一等国公里第一个,后面还跟了一长串,什么孙承宗、毕懋康、宋应星、王徵、曹文诏、曹变蛟、卢象升、孙传庭等足有十来个。
后面还有十来个一等侯爵和一等伯爵。
李之藻的名字赫然也排在一等伯爵里面。
不过,这些公侯伯爵后面大多是空着的,除了孙承宗等聊聊几个定下封号了,其他都还没定下来。
这个,怎么说呢?
其实,封号是很好定的。
徐光启愣了一下, 随即又给李之藻看了看名单,特意指了下人家的名字,然后便带着李之藻一起拱手躬身道:“微臣多谢皇上恩典。”
这个他其实早听宋应星说过了, 皇上要给他们封国公。
所以,他并不是很惊讶。
他只是没想到,皇上一封就是一等国公。
这一等国公可是有封地的,可以说是对文武百官最大的封赏。
如果皇上单单册封他一个,他真有点不敢受。
不过,还好,皇上这一次册封这么多的一等国公,一等侯爵和一等伯爵,他也就没矫情了。
这一次册封的人多了,自然就没人说闲话了。
至于国公的封号怎么定。
他想了想,这才郑重的道:“皇上,这封号一般都是跟着封地定的,比如,秦王,封地在西安府,故名之,又比如,蜀王,封地在巴蜀,故名之。无有封地的,则可以用保卫、安定、英勇等寓意武勋的词汇以定之,比如洪武朝的卫国公,又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