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这个道理了。
很多事都是不进则退,就好比现有的先进技术,如果没人继续钻研,没人传承,那就会不断倒退。
问题,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不等于就没事了。
这科举革新可不是几句话便能解决的问题。
邹维琏才稍微考虑了一下,便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技术怎么教授啊?
邹维琏忍不住问道:“皇上,孟侯和良甫他们钻研的技术好像没什么相关的书啊,我们怎么教授?”
没有书吗?
不可能啊!
毕懋康和王徵他们难道是无师自通?
泰昌不由问道:“孟侯,你们这一身本事从哪里学来的?”
毕懋康闻言,回想了一下,这才小心的道:“其实,相关的书还是有那么一些的,只是不多而已,微臣还准备编撰一两本呢,只是一直没时间。”
这就行了啊!
泰昌毫不犹豫道:“相关的书就由孟侯他们来定,以后孟侯他们编撰的书也可以当理科教材,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慢慢摸索,不断完善。”
这会儿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还真的相当的少。
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巨著这会儿还没影呢。
比如毕懋康的《军器图说》。
又比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再比如王徵的《新制诸器图说》。
等等这些还都处于编撰阶段,根本没有成书。
这会儿他们都忙得团团转,哪里有时间去著书立说。
或许,等取了几科文理兼修的进士之后,所有事情都有人接手了,他们才能抽出时间来写书。
总之,这教程的事情是急不来的,只能慢慢摸索,不断完善。
邹维琏闻言,也只能缓缓点头以示明白了。
吏部尚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