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报大数,作假。
当时,一般来说,一部香港电影本埠票房过两千万就可以上年度十大了。
以两千万为线,差个一两百万,片方都会自己花钱买票房。
因为过了两千万的话,可以对外宣传的时候就好听,最重要的是,对于外埠市场的宣传,就可以增加招牌的光环。
同样一部电影,你是年度票房第11名和你是年度票房前十,说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
卖外埠市场的时候,片商出价也是不同的。
好莱坞其实也这么玩的。
前几年阿汤哥就爆出过新闻,为了让自己某部新片上映的时候票房数据好看,阿汤哥自掏腰包买了百万以上的票房——当然,阿汤哥同时也是影片的投资人之一(《借刀杀人》)…
但人家是真的真金白银的买票房——如果在北美,你想买票房,在电影票房分成的时候,你再按照比例,把这些钱拿回一部分,成本还是很高的,因为院线要分票房的!
安乐不用这样,人家旗下有影院的,下辖百老汇、百丽宫、movie movie、my cinema四大影院品牌。
刷票房的成本很低,左手倒右手,最多交8.3%的税款(5%是国家电影专项基金,3.3%是税款),也就是说,830万就能刷出来一个亿的票房!
……
“每个行业都有竞争,电影在喜欢的观众眼里更是特殊的存在,是关乎艺术,关乎梦想的东西。”
“我觉得观众记住他们喜欢的电影,有可能是因为这个电影故事新颖,也有可能是电影里面有他们喜欢的明星,或是情节让他们欢笑落泪…”
写了一半,沈长林想了想,还是删了。
这玩意谁都能说,但他不能说,会给人一种因为嫉妒《捉妖记》票房,所以,才会写小作文的感觉…
毕竟他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