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商铺家家户户挂起了灯,惠星一瞬间有点儿恍惚,这些犬牙交错极具个人风格加实用主义的宅子好像是这个现代化城市中的古代遗迹,望着那些遥远朦胧的灯光,惠星觉得自己好像一下进入了一个特征模糊、年代不详的空间。
经过每座宅子的时候,惠星都忍不住在心里指指点点品头论足——凉棚的材料不对,又贵又不好保养,用不了几年就要报废;门廊太窄,堆满了杂物,但是可以利用空间在上面搭一层,满足储存空间,还能多个晒衣服的露台;下水管的问题尤为多,城市整体规划后,排污管不能伸出房屋一米,但是匆匆改完却留下不少遗留问题,长此以往恐怕院子里的地砖都保不住……
惠星不是闲得没事儿干,是这些宅子让她想到了自己住的那片房子,上大学以前,惠星每年都要修一修自己家的房顶啊、晾台啊,一年又一年,修了坏、坏了修,到后来居然磨练出了手艺,不光能修自己家的,附近的孤寡老人也能顺带手帮帮忙,再到她上了松山建筑学院,没事儿也去别的系蹭蹭课,学了点儿实用的施工手法,就经常在她那一片大改特改。
那种改,为的不是好看,目的很简单,就是实用,惠星从小在那儿长大,虽然走出那片街区进入社会就要装成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大人模样,但回去了,她就是小孩儿,她是在那一片儿长大的,她没爸,没太多亲戚,但那些邻里街坊就是她的亲戚,她比任何人都明白那些人需要的是什么。
多出来三五平米的地方,就意味着一家人终于可以放心地生孩子,不用担心婴儿床没地方放,就意味着那些有感情的老物件不用忍痛丢掉,反倒可以成为杂乱的家里唯一那么一点点情调,也意味着上学的孩子能有个正儿八经的写字台、爱画画的老人终于有地方铺开宣纸放心挥毫泼墨。
谁说没有天堂和地狱?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最远的距离坐车也不过一两个小时,但不同的人生,就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