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的日子只会更苦。
易子而食,从来不是史书上一句空话。
当草根树皮,乃至于能吃的观音土都被饥饿的灾民吃干抹净之后,悲剧就会上演。
这无法避免,因为在很多时候,底层的百姓,总是有着愚昧的部分。
圣人可言舍生取义,而底层百姓,大多时候只想着一日三餐,温饱而已。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最开始的口号大抵都是吃饱穿暖。
易泽的声音再一次响起。
这一次并没有其他的场景,只是在前行的途中,类似于旁白:
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
这一年并不简单。
倒不是说高高在上的皇帝做了些什么事情。
这一年,苏轼四十五岁。
距离乌台诗案,过去了三年。
心灰意冷的苏轼,虽说逃脱了牢狱之灾,保全了性命,但也被排挤出了政治中心。
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职位相当低微,而且没有任何实权。
大抵就是个花瓶,还是不好看的那种。
苏轼到任之后,身心俱疲,心情郁闷。
也因此多次在黄州游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了后世多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均作与元丰五年。
仅仅一年时间,苏轼的产出量惊人。
而且都是名垂千古的佳作。
基本上现在要背诵的苏轼名篇,这一年就占了三篇。
其中,《定风波》是高中必背篇目。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