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事,李将军只知会一声,姜某自无推脱。”
东伯侯乃四方伯侯之首,人王之下第一人。他说的话,不是金口玉言,也近乎金口玉言。
李靖忙道不敢,说:“李靖先时成婚,君侯将子女来贺,李靖已经感激不尽。此间乃世女机缘到了,与李靖何干?便无李靖,只要应了机缘,便在别处,也是亦然。”
东伯侯笑道:“非也,非也。这机缘二字,吾亦知之。非得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方才能应了机缘。”
一番相谈甚欢。
翌日,东伯侯父子告辞,临去前,对李靖说:“我观李将军夫人已有孕在身,来日产子,定要知会我一声,定要吃你长子喜宴。”
李靖笑道:“敢不邀请君侯也?!”
这才送走了东伯侯父子。
回到家里,与殷夫人相携游园,说:“东伯侯仁人君子也。”
殷夫人却提醒道:“夫君,东伯侯固然仁人君子,然东伯侯是诸侯;陈唐关却直属朝歌。”
李靖笑道:“我自知之。”
殷夫人微微摇头:“先时你我成亲,东伯侯派子女前来贺喜,未尝没有探底之意。”
李靖含笑,道:“此应有之理。诸侯固然忠于大王,然诸侯与大王亦有竞争。而互相探底,也是一个磨合信任的过程。这是维持大商统治的良方。君臣诸侯,互相之间,需要的便是这样的磨合,而不是无端的猜疑呀。”
他说:“我陈唐关直属朝歌,只听大王之令;而陈兵于此,比邻东伯侯。这既是要防备东夷诸部,也有威慑东伯侯之意。”
“这是摆在明处的道理。”
“东伯侯知道,大王知道,我亦知道。”
“正是因为‘知道’,才互不相疑。正因为如此,才能互相安宁。”
“大商的承平,便是大王与诸侯平衡;朝歌与四方相宜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