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冲破桎梏的关键。
但这很难。
因为‘入静’的概念存在矛盾。
一方面,入静需要心无杂念。
但是修炼本身,琢磨入静法的过程,就是‘追求’的过程。
追求即是杂念。
而如果在练功过程中,刻意摒弃这种‘追求’,寻求无杂念状态,那时连练功的意念都没有了,就会像船失去了舵,以至在恍惚的情况下出现偏差,又要出问题。
正因为其中种种难点,陈一平前面苦修大半月都不见成效。
但是在‘智力’提升后,修行六七天后,终于让他找到几分微妙。
……
人在林中,林间寂静。
陈一平双手虚抱,依旧是站桩姿势。
站桩他已经极为熟练,姿势自然舒适,几成本能。
这样修炼,陈一平偶尔会有一种状态,心中百般杂念消退,心中澄净。
这时,他双眸化虚,似乎看到一团混沌,色彩斑驳难辨,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看一会儿就心烦。
心中烦躁,自然不静,于是又从这种状态中跌落出来。
反反复复。
陈一平清楚,这就是‘入静法’的初级功夫中的初级层次——
内视!
初步可以静下来,‘内视’己身。
待到这种状态能恒定下来,对杂念有所控制,能按‘长白心法’要求进入良性诱导,一念代万念,那时候就能够从单纯的‘入静’阶段跟不稳定的‘内视’阶段,进入到‘内炼’阶段,即‘入静炼己身’。
到这一步,‘入静法’的初级功夫就算成了。
只要初级功夫一成,就有晋升专业级的希望。
而再往后的中级功夫,那又更难,业余级准武者想要达到初级层次都不容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