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也不许砍伐树木。
这也就是国初,人员稀少,即便有些人,也可以迁居出来,要是放在人口恢复的时期,想迁居几百万,上千万人,那不是自取灭亡吗?
通过十年的努力,大明朝累计迁居七万多人,圈定出差不多十个府,五十多个县的面积,作为水土保育区。
随后大明又陆续安排了近十万老兵,解甲归田,到这些地方,种植树木,治理水土。
这些老兵都能分到大片的林区,他们可以在林地中间,种植药材,养殖鸡鸭鹅……朝廷安排了收购点,另外还有免税,粮食补贴。
而且还有人研究出羽绒衣,他们广泛收购鸭绒鹅绒,填充在上好的丝绸里面,做成轻便保暖的衣服,一件就能卖三五贯钱。
就这样,每年朝廷拨出五百万贯以上的治河费用,再加上地方的投入,开支千万贯。
再有无数百姓,十万老兵,大家伙齐心协力,总算恢复了黄河中游的生态。
幸好这还是明初,破坏不算严重,迁徙人口也比较容易。
真不知道几百年后,想要治理黄河,又要付出多少代价?
张希孟讲神州皆圣贤,并没有任何夸大其词。
至少在治理黄河这件事上,从上到下,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都当得起圣贤的称呼。
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张希孟当真和老朱到了几个农户家里走访,去瞧瞧他们活得怎么样?
其中一个老兵,告诉了他们非常多的消息……他大约是最早一批来到关中的士兵。
他是开封人,随着北伐西路军打进了关中,前后拉锯好多年,他被李思齐的部下俘虏过,后来又被明军俘虏。
他又随着明军,攻击王保保,光复山西。
在作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