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达维亚华商的投资,与向贵全他们这些最早扎根汉洲本土的民间资本展开激烈的竞争。
按道理说,汉洲本土近九万人口,加上控制的大半个帝汶岛和威远岛,市场容量足够数十家,乃至上百家各类工坊企业的生产供应。但作为商人,谁不想做垄断的产业。本来凭借先发优势,几乎占据了汉洲东部新拓殖区的近半市场(另一半市场为民政府控制下的商社和工坊占据),可以舒舒服服的赚着汉洲银元,而且还可以随着人口不断地增加,收益也会随之逐年提升。
但如今,那些喜欢将鸡蛋放在更多篮子里的巴达维亚华商,迅速涌入汉洲本土市场,开始与此地的众多商家竞争这块逐步成长的汉洲市场。
为此,向贵全这些最早的汉洲本土资本,开始凭借与政府的前期友好关系,随着大齐拓殖区的扩张,他们也紧随其后,跟着政府拓展的脚步,加紧布局和占领新的消费市场。
向贵全为了在大兴地区建立“贵全”粮油坊的新工场,已经在这里停驻了半年时间,日子过得其实跟那些在此拓殖的移民一般无二。不仅要操心粮油坊的建立和生产,还要不断地与当的拓殖官员拉关系,寻求长期的货物供应合同,要求提供满足工坊生产的所需原料和工人,争取更加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甚至给予汉洲大钱庄的资金借贷。
“诸位商家来俺大兴地区投资置业,俺们是极为欢迎的,对于你们所说的各项要求,俺们大兴地区也会尽力去满足。”总管府内,齐远山看着屋内十余个大兴堡商家和工场主,诚恳地说道:“从今年开始,诸位投资设立的工场,均免税两年,但往来贸易不在此列。诸位开办的工场所需工人和原料,俺们大兴地区也会全力保障。不过农产品的原料供应,还需诸位能与俺们农事部门签订一份购销文书,以对彼此做出相应约束。”
“诸位也知道,俺们大兴地区初创,什么都缺,除了民政府予以支援外,部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