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被认为是缺乏宗教基因的文明,宗教一直不占主流意识。实际上,在中国的帝王术上,宗教是手段不是目的,孔子就说过“神道设教“,意思是老百姓愿意信就信去,只要把握好限度就行了。
在中国历代,王权一直处于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只是世俗王权的附庸。因为,中国的宗教并不是一种脱离政治权力的存在,经常受到世俗王权的制约和限制,甚至宗教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获得更高的社会上的认可度,都需要借助王权的支持,在得到相应的地位后,宗教还需要对世俗王权服务。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仅是世俗的绝对统治者,还是天赋神权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君王既是政权上的统治者,号称人间帝王;更是神权在人间的延伸,号称天子。《史记·五帝本纪》中说:“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讲的就是天子执政,可观天命。周天子也被称为是“受命于天“,还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在这样的封建君主专制下,宗教的权利不可能超越君权。甚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宗教——佛教、道教,也没能避免一直被世俗王权“又打又拉“的命运。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是它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王权政治“磨合“的一个过程。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传入中国后印度佛教所秉持的“削发““不事嫁娶生养“等原则,和中国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观念有冲突。在此基础上,中国的佛教秉持着改革和会通融合的态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王权政治“磨合“的过程,也是佛教道德化、世俗化的开始。
从而,在中国历代发生佛教教徒不敬王权时,最后都会以“实助王化“的妥协态度收场。比如,最初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在进行译制的时候,但凡和中国政治理念有冲突的点都会被删减或者是不译制、少译制,甚至还会增加和中国政治思想相符合的内容,佛教积极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