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组则上岸活动,教导古里人民先进的生产作业技术,比如结网捕鱼,随行的医者将先进的中医带到了古里,治疗古里的病人,一些中原文化与书籍,也因此进入古里。
骆冠英、沈伟上了岸,带着十几个军士,穿着便服教导古里人民工匠工艺,古里人民也是热情,懂得回报的。一名叫寸吉尔的国民告诉骆冠英,椰绳是十分好的贸易货物,想要学习,可以教他们。
对于学习技术,骆冠英等人自是不会推辞,何况事关贸易货物。
沈伟一直以为椰绳是取自椰树的皮,就刚麻绳一般,然后搓成绳,但事实并非如此,寸吉尔捡来一堆老了的椰子,指了指椰子外壳,告诉骆冠英等人,椰绳的制作是通过椰子外壳上的椰综制造的,这种绳子是最好的航海绳索,强韧耐用,还不怕海水侵蚀。
骆冠英很感兴趣,毕竟大明船只上的绳索都是麻绳。虽说有句话叫做麻绳见水,活人见鬼,遇到水之后麻绳反而更好用,但问题是,麻绳遇水、干燥、遇水、干燥,来回折腾几个月,很容易出现断裂问题,必须定期检查与更换。
若是椰绳能解决这个问题,倒不失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寸吉尔教得极是认真,并将细节告诉了骆冠英等人,先将椰子外壳拿着,放在沼泽的泥潭亦或是泄湖中,让其充分浸泡在水中,浸泡的时间在两个月左右,之后椰子挖出来,将外面的硬壳砸碎,抓着椰棕,然后用木槌敲打,让椰棕从椰皮中分离出来。
取得椰棕后,还需要清洗干净,然后完全晾干,之后便类似于大明的麻,可以通过纺织、手搓等方式,形成椰绳、椰席。
寸吉尔很是骄傲:“古里的椰绳经得起海水十年浸泡,拉力、韧性出众,西方许多水手前来古里,必会采购大量的椰绳。”
骆冠英问:“我们想要大量的椰绳,可有办法?”
寸吉尔摇了摇头,道:“许多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