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年,又正逢中秋佳节。
也因此,欢欣之余,他也很忙。
忙着给朝中官员和后宫嫔妃准备节礼,忙着田间地头以身作则到处作秀。
还要去炼铁厂,水泥厂,造纸厂,修路筑桥各大施工地点慰问。
另一边,陈远也挺忙的。
水电站确定没问题,李二等人走后,他便着手开始完善整个供电系统。
这事不难,但是耗时间。
光把电从水库接到村里,跟家里学校和超市的电器照明器具连上,就花了一天。
接着又开始弄供热房。
这是一个很笨的办法,但是实用。
因为供热房作为可变负载,不但可以用来调节负载,还能为村民提供热水。
等到入冬,没准还能作为暖气站供暖。
这事一忙又是两天。
此时距离中秋已经很近了,仅有两天。
这个时候,以骊山为依托,建设骊山学宫,打造大唐顶级新官学的事情,长安城内外可以说人尽皆知。
尽管佳节将至,此时此刻,那些离得近得到消息早的,也已经在前往长安的路上。
不出意外,不少人这个中秋要在路上度过。
骊山之上动静也很大。
既然下定决心要在骊山建学宫,那上面的人,不论是谁,不论干什么的,都是要撤出来的。
而人都撤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自然而然也要跟着撤。
再加上为了保证撤离的秩序与彻底,有大军压阵,是以一连好几天这骊山之上,是车辚辚,马萧萧,闹腾得不行。
这段本来颇显清净的官道亦变得十分繁忙。
到第四日,吃过早饭,李承乾三兄弟便提出辞行,要回家过节。
陈远本就没想留。
中秋佳节,团圆之节,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