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外交原则,是因为藩国无外交,藩国也不是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它们已经将自己的部分主权交给了大明,在外交和对外的军事行动方面服从大明的指挥。所以大明不会被它们自主的对外行动拖入不必要的战争和对抗当中,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自主......这就意味着大明始终可以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和自由,不会被自己的拥有独立主权盟友所牵连,成为盟友的打手。
所以大明只是奥斯曼帝国、波斯、印度斯坦、阿兹特克的朋友,而不是盟友......哪怕吴国贵的控制的印度贸易公司实际上在保护印度斯坦,但大明也不承认印度斯坦是盟友,当然也没有接受印度斯坦的臣服——这是因为宗主和藩属是一家!
宗主国是父亲,藩属国是儿子。所以大明朝廷是允许藩属国的百姓移民大明本土的......同样的,大明的子民也可以自由的进入任何一个藩属国生活,同时保留大明子民的身份,当然也可以入籍藩国。
另外,各藩国之间也互相敞开国门,允许其他藩国的百姓移居。
当然了,大明的藩属国可以禁止本国百姓(无大明身份)离境,甚至可以在得到大明监国衙门同意的情况下,短期禁止宗主国或其他藩国的百姓离境。
而在这套制度之下,各个藩国的精英,通常都会选择入籍大明,然后再以大明子民的身份在本国继续从商、从政——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大明更多的保护,一旦坏了事儿也可以全身而退。而离开本国移居到一些新开发藩国的藩国子民,也会逐渐华夏化......因为一些新开发的藩国往往会聚集来自大明和各个藩国的人口,他们的上层又都保留着大明子民的身份。所以必然会带领来自各个藩国的移民一起汉化。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夏君夷民的政策,和当年西周扩张时候的办法完全一样。
而随着汉化的藩国越来越多,最后在天朝圈子当中依旧保持自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