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出明确的答复,便有可能引发“陛下忍而不诛,即恐天下共起而诛”的混乱局面。
到了这个时候,大宋新官家赵桓也再不能做木偶,必须表态了。
其实,这位御座上仿若木偶般的忧郁青年并不傻,只不过“事不关己”,才坐观臣子们尽情表演罢了。
生而富贵的赵桓并不幸福,从小便因“不类己”而被其父皇赵佶所不喜,导致其人养成了忧郁叛逆的性子。
一直到二十二岁以前,赵桓都会经常幻想自己继承皇位后,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整顿朝纲,革除积弊,恢复大宋国运。
以此证明自己虽然从小就极少得到父皇的关爱,却一点也不比他差,更比经常背拿来证明自己不行的老三赵楷强。
直到四年前的那场变故发生——
宣和四年,徐泽率大军北伐,一举灭掉了大宋的百年宿敌辽国。
并挟此大功,在燕京建国称帝,从此便与大宋分庭抗礼。
尽管自大名府之战后,同舟社就已经取得了与大宋朝廷的平等对话权。
但后者却无法接受同宋两国并立的事实,即便被大同逼着完成了勘界,仍不顾双方实力对比的巨大差距,也要想尽办法给新生的大同帝国找不痛快。
在此期间,大同帝国曾数次发出严厉警告,却被大宋朝廷一再错误解读。
由此,引发了第一次河东路危机。
徐泽挟灭国之威率大军南下,一举攻破滑州威逼开封府,吓得道君教主皇帝差点丢掉朝廷跑路。
大宋朝廷派出了公相鲁国公蔡京和皇太子赵桓前往大同与徐泽进行谈判,最终解除了此次灭国之危。
之后,赵桓便留在了正乾皇帝身边,直到河东路问题初步解决。
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却改变了赵桓的命运。
正乾皇帝日理万机,却不忘给赵桓以真诚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