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收入囊中的河北路,不愿继续扩大战争规模导致形势失去控制。
其人接连通过王禀、童贯等人释放愿意与大宋朝廷和谈的善意,使得赵佶这次南逃计划没有付诸行动便放弃了。
大同建国后,徐泽以大宋擅自招诱本国百姓为由,带兵南下再次威胁开封府。
赵佶又一次生出了弃城而走的想法。
不过,徐泽当时的目标却是河东路,并没有拿下开封府的想法,不想因为赵佶跑路耽误时间,甚至导致两国的战争扩大。
正乾皇帝乃通过赵宋使臣白时中向教主道君发出严辞警告,若敢跑路日后定追得其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赵佶可以不听臣子们的劝谏,却不敢不听徐泽的警告,这次还是没有逃成。
现在,是第三次。
不同的是,徐泽在檄文中明确表示要追究其人的责任,朝廷的军队早被同军打怕,这次也绝无可能挡住同军,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反正徐泽此番提兵前来是为了“讨宋”,而非“灭宋”。
只要大宋不灭,待躲过了这一劫,其人就有机会重新收拾江山。
在御前会议上,教主道君皇帝表示自己无力处理如此棘手的局面,有意让皇太子赵桓主持抗同事宜而询问众宰执的意见。
同宋两国尚未正式开战,天子就直接跪了,幻想以跑路保平安。
众宰执大惊,竭力苦谏天子不可弃国。
开玩笑,《讨宋檄文》确实将矛头直指教主道君皇帝。
但徐泽提十万雄师南征,绝不会因为教主道君皇帝逃跑就退兵,此番不在大宋身上狠狠地咬一口,又如何会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教主道君皇帝这个时候仓惶逃跑躲不躲得过同军追击不知道,但大宋肯定会因为中枢无主而陷入大乱。
关键时刻少了天子拍板,大宋王朝如何应对大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