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速度并不快。
最主要的原因是需求不足。
靠洋流和季风航行的远洋商船大多只能在固定的时节跑固定的航路,跑完一个往返后就会进入一段时间的休整期。
一直等到下次顺风或顺流时,才会再次出海进入下一个航期。
连续出港返港的操作近海贸易可用,却基本不适宜于远洋贸易。
动辄数月甚至年余的航程,速度更快能够早几日到港的新船,对追求效率的船主们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也只是有一定吸引力而已,船主们为了这点吸引力而花费大量金钱更换新船的动力并不足,反正早几日进港又没明显的好处。
郭易简的“饶税”改革建议便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更快的船意味着更少的税,傻子也知道怎么算这个账。
同载货量情况下,航行更快更稳的船型将会受到海商的热捧,而行进缓慢的老式商船将会以极快的速度被淘汰。
以此,大量的资金注入,大同民用商船技术将迎来大发展。
然后,民用技术又反推军用航海技术的发展,让二者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而大同朝廷则可以通过税收杠杆,结合航海技术的革新迭代,不断缩短海贸线路的规定航行时间,逐步压榨——
咳——
逐步激励商船船主把更多的收益投入到海船更新上,让更多的人“自觉投资”航海技术革新,最终让华夏变成这个时空的航海技术狂魔。
事实证明,“饶税”政策改革非常成功,明州市舶司的商税总额当年就涨了近一半,次年再翻了一番。
还有一点意外之喜:原本为漕运而专门设置的保险社业务也摆脱了一直不温不火的局面,却因为“饶税”改革迎来了大发展。
凭此功绩,郭易简成功简在帝心,不仅正式进入大同官僚体系,还登上了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