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虚伪,儒家反讽墨家天真。
自然,最开始这种争执声是非常大的。
可随着时间推移,两边的祖师爷都死了,儒门分成八家,墨门分为三家,一口气四分五裂。
而这书上写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朱元璋的理解就更简单了,指望一群文人能够为了国家,民族,大义,统一的沉重使命,去完成一些什么重大的事情,那还是想都不要想了。
没有意义,文人,只适合在朝堂上扯皮。
干起来实事,真正的文人,根本不够看的。
他们谈论仁义,望到,圣贤,谈天论地,讲时政,讲弊政,细细看着,真的和当年一样呐,不顺着他们的,就都是弊政,恶政。
反倒这么多年过去了,汉朝出了个董仲舒,让汉武帝独尊儒术,汉唐文化那么昌盛,也不见有人在谈论过爱有差,爱无差。
以前认为爱有差,他本来就是有差别的,比如咱对标儿和其他皇子,都是有差别的。但这事情来教导芸芸众生。
“爱有差的理念,谁还会把民族大义,国家危亡放在心上?嗯,标注上,爱无差等,兼爱,对!”
朱元璋做的很简单。
他的理解就更简单了。爱有差等,当官的如果执行爱有差等的理念,与亲朋好,与百姓远,只顾小家之利益,忘却天下芸芸众生的利益。
只管自己的钱袋子,挂着自己的性命,对其他人,动辄屠城,无爱,无护。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自然要用爱有差等来教育皇子皇孙,但站在芸芸众生的角度,就不应该用爱有差等。
当官的,他只爱他的家人,只顾着家人的利益,不爱治下的百姓,不管百姓的利益,这就是儒门提倡的爱有差等?
这样的爱有差等,真的适合治理地方吗?
朱元璋自我发出了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