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出现商业化摔角活动,到三十年代公司化运作,再到七十年代登上屏幕,摔角这项爱尔兰裔工人推崇的娱乐活动,逐渐走向全国,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广,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摔角到底是是不是真实的?”
早在二十年代,摔角和拳击都是竞技类比赛,纽约和波士顿地区的报纸上还会为摔角比赛的胜负进行博彩。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摔角比赛的举办者比举行拳击比赛的那些家伙还没下限,摔角太容易操纵比赛结果了,最终这类博彩被叫停了,也留下了摔角比赛胜负的结果都是被操纵的观念。
之后摔角比赛运营者发现,给摔角手赋予个性化的服装和动作,会让节目更受欢迎。再往后就发展出专门扮演好人或者扮演坏人的摔角手,让节目更具趣味性。
这样一来,使得摔角和拳击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一个更强调竞技性,一个更在意娱乐属性。
到了八十年代,wwf和wcw的出现,用剧情将每周的节目串联起来,增加用户的粘性,提高了ppv赛事的付费率,更是把摔角弄成了大型电视综艺节目。
这时候许多观众开始产生了疑问,我看到的摔角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摔角手的角色是包装出来的,剧情是编剧写的,比赛流程是安排好的,就连胜负也是老板确定的。
尽管没摔角手公开承认比赛中的对招是提前排练的,胜负是老麦指定的,但是时间久了总是会被人看出来的。
以前,摔迷之间交流得并不多,大家不过是和身边的三五好友一起聊一下最新的赛事和剧情,为自己喜欢的摔角手鼓吹几句而已。
一些“小秘密”,没有流传开来,以至于大部分美国观众都以为摔角手在擂台的搏杀都是真实的。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一切变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