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春深书坊大掌柜,外加《京报》的主笔,李阳很明显已经完全意识到了把握住舆论咽喉的巨大作用,以及由此可以做到的事情。
换句话说,很多事可能悬镜司都做不到,但《京报》却能。
因此,李阳自然会把其中原因归结到“报纸”这样一个新事物之上。
不过......
“李兄,用笔杀人,这可不是报纸的功劳,更不是《京报》的功劳。”
魏长天摇摇头,轻声纠正道:“这其实是‘权威’的功劳。”
“权威?”
李阳稍稍一愣,低头思忖片刻,突然明白了魏长天的意思。
确实。
百姓之所以相信《京报》,不是因为它是报纸。
而是因为在百姓心中,这份由悬镜司、共济会在背后提供信息支持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最权威的信息来源。
在《京报》面世之前,大多数消息都来自口口相传,以及官府张贴的告示。
前者真假难辨,消息鱼龙混杂。
后者虽然有官府背书,但时效性很差,并且所布告之事也大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无关。
毕竟官府告示总不会说些江湖上的花边新闻,以及各地物价之类的东西。
如此一来,《京报》便成了消息最全面、最及时、最可靠的存在。
很多百姓已经养成了每日读报听报的习惯,而《京报》所报道的事情不论大小,最后也都能被验证为真。
长久以往,这便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公信力,并且其“权威”甚至已经大大超过了官府和朝廷。
“政府”的权威甚至比不过一家“民间”书坊。
魏长天和李阳自然乐得见到这种场面,但肯定也有不少人不愿意看到。
就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