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一幕,在诸葛亮刚躬身时,他就将其托住了。
随后,他不等诸葛亮再有其他的反应,迅速道:“有些时候,赶尽杀绝并不是最好的路。”
“以我看来,荆州必然会有一些世家不愿离开。但他们虽然不走,可却不代表着他们不愿遵从朝廷的命令。”
“这些人……大概算是林师书中所言的中间派。”
“对这些人,我以为不应该一味的强硬,有时也该稍稍地让他们一两步。”
“不然的话,届时荆州方定,他们要是闹出些事端来,这荆州可就不好作为根基了。”
“中间派?拉拢?”
诸葛亮听后,默默地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他重新抬起了头,看着徐庶的表情,他满是感叹的道:“若非元直兄,亮险些铸成大错矣!”
徐庶的一番话,让他猛地就联想到了荆州平定的场景。
这都不用多说,荆州若是要定,必然是在各大世家、豪族的通力合作下。
可以说,当初他们是怎么把刘表迎进来的,现在他们就是怎么把刘表赶走的。
对于这些功臣,而且很大可能还是手握大权的功臣,确实是不该一味的追打。
不然,他们既然能赶走刘表,说不得也就能对刘备收拢荆州的大战略造成影响。
真到了那一步,荆州的情况可就会变得恶劣了。
诸葛亮觉得,自己到底还是太过于年轻了,居然都没想到这一点。
“其实,这并不是我想到的。”
感受到诸葛亮怪异的目光,徐庶连忙指了指那封信:“若是我没猜错,林师恐怕早就对情势做了一个预计,所以便在信中将情况说明了出来。”
诸葛亮在徐庶的提醒下,很快就回忆起了林辰的书信,下意识道:“那句…荆州定,则陛下将大封功臣?”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