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牌滚进、矛手刺杀,试图结成队形与官军对抗。
不过这种程度对左军士兵而言无疑还是太嫩了,即使以相同的队形在战线上互相冲撞,老练的左军昌平兵也能以熟练的配合将他们一次次击垮。
只是纷乱的秦州战场上,谁都没注意到,耤水南岸的山坡上,无声无息地出现了数骑头戴毡帽的身影。
山风吹过李自成宣帽下沧桑的面庞,眯眼望向远方厮杀战场,无声叹了口气。
战场上的局面无比明朗,左良玉的包围圈已经形成,尽管非常单薄,但东边的炮兵拖住了张一川的枪炮,余下南北两面的精锐老兵在装备、训练上远超农民军,依靠木栅,一队能把三五队压着揍。
被困在包围圈里的张一川部虽然兵力庞大,却没有足够的战线宽度让他展开兵势,绝大多数士兵都被挤压在军阵里,根本无法发挥兵力优势。
尽管左军为形成庞大包围,杀伤效率非常低,大势却已经定下。
眼下左良玉提前派出的五百骑兵已经在西边留下口子,只等张一川的军队士气崩溃,从西边口子跑出去点人,那支骑兵就能封上口子,把剩下的人全埋在雁行阵里。
左良玉的士兵比起张一川来说毕竟人数太少了,包围两个营就已经很吃力,何况要一下子包围五个营,几乎把整支军队的兵力全部压上,每一名士兵承担的压力已经大到极点,随时都有可能把战阵压垮。
但左良玉没有办法。
面对庞大的敌军兵力和宽阔的战场地形、以及更大战场上被元帅军、河南总兵部包围的战略态势,他必须一战给张一川带来足够大的杀伤,使其被迫撤出战场恢复元气,才能在击败张一川后从容转移。
否则这支军队可能正面战场上打不过他,却能凭借兵力优势拖住他,拖到更强势的正军抵达战场。
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左良玉能选择的战术只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