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过高,功劳太大,便将难以控制,迟早会打破朝廷之中难得的和谐局势。
更有甚者,提出司马珂功高震主,必然成为大患,应削其兵权。
只是,郗鉴、何充和陆玩等三公,乃至小皇帝司马衍,都是偏向司马珂的,这些北方士族纵然心中有各种意见,终究搬不到台面上去。
司马珂回师京口的路上时,司马衍和郗鉴,在为大晋收复益州而欣喜的同时,也在为他的封赏而头疼。
收复蜀中之地,如同开疆拓土,不可不封。幸得三公早就留了一手,司马珂的王爵便从县王晋升到郡王,恢复了其祖父司马羕时期的西阳郡王的封爵。
而对于司马珂的官职,司马衍的意思原本是想拜其为大司马,都督中外军事,但是又遭到了三公的反对。三公的意见是加爵不加官。
原因只有一个,司马珂升迁得太快了,若不悠着点封赏,便会出现无爵可晋,无官可加的局面。
司马衍终究感觉只升爵位差了点什么,又追赐司马珂班剑四十人的待遇。
所谓班剑,就是手持装饰华美的武士,跟随在身后,而在晋时还持的是木剑,主要是用来显摆排场,以示荣耀。班剑武士,主要赏赐有功之臣。
在回师途中,接到朝廷诏令的司马珂,回书拒绝了班剑四十人的待遇,那玩意虽然能装逼,但是对于他来说,就是个累赘,毫无意义。而且过于张扬,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朝廷对他封赏之后,他也照例对此战的功臣之将,予以请功封赏。
桓温由都亭侯晋封为都乡侯,食邑八百户。
晋封虞啸父为舒县子。
晋封顾会为广阳子。
晋封殷浩为乌程伯。
晋封李颜为丘县伯。
其余有功将士,皆予以封赏。
………………
司马珂率舟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