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蝉动 > 第一千三百二十一节足迹

第一千三百二十一节足迹(1 / 6)

大雨下了一夜,包括左重在内的所有军统特务也熬了整晚,众人守在土沟旁,保护刚刚发现的足迹。

半夜时分,雨水险些冲破排水渠流进土沟,幸亏发现的及时,特务们冒雨进行疏通,这才没有让仅有的线索消失。

天亮后,更多技术人员和设备到场,足迹提取工作启动。

民国对于足迹的现代鉴定研究始于1932年,当时司法部在沪上建立了法医研究所,这是国府最为权威的法医鉴定机构和法医学研究机构。

以法医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军统技术部门通过实战,早就熟练掌握了足迹检验技术。

技术人员到达现场的第一时间,首先在土沟两侧打下木桩,防止沟壁坍塌破坏物证,然后又利用柴油发电机、钨丝灯彻底照亮土沟。

准备工作就绪,两个小特务慢慢下到沟中,拿着绳索、测量尺、相机开始拍照、勘测。

经过初步勘察,现场共发现了十一对分属不同人员的足迹,其中大部分足迹保存状态较差,只有三对脚印较为清晰。

“发现足迹位置,嫌疑人甲,足迹长度27.3公分,宽度10.4公分,深度0.8公分,步幅约85公分。”

“嫌疑人乙,足迹长度25.6公分,宽度9.2公分,深度约1.2公分,步幅80公分。”

“嫌疑人丙,足迹长度28.5公分,宽度11.0公分,深度约0.6公分,步幅85公分。”

两个小特务一边勘查,一边对土沟上方大声通报情况,记录人员手中的钢笔飞快记录,同时绘制示意图。

这一步结束,勘查工作进入下一流程,专业的环境勘测人员携带湿度计,温度计跳进土沟,围绕现场的环境因素展开测量。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影响足迹的形态和可辨识度,因此要对现场的气温、土壤湿度进行分析,以评估足迹保存的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