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建了社仓,陆陆续续还会有钱财和粮食进来,这身上有官职的动了贪念也要来参与,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之前地方上有些地方官是一手操办过社仓的,往往都是官出本粮,地方官是否能依照最初设想,不直接干预社仓管理,就很难讲了。因为银两、粮食既是地方官筹来的,主管社仓的人必定是这些大人指定的,这样,他们就不大可能不直接干预管理。
时间一久,这些社仓便还是在地方官吏手中了,就比如关中本有的一两个社仓,其实已经凑不齐百石粮食了。
那些平时经常鱼肉百姓的官吏建了社仓,难免就以社仓的名义去贪污受贿和敲诈勒索,到头来官粮和私粮都进了那些贪官的口袋。就算开始没有打过社仓主意的官吏,到了收成不好的年景,地方财政困窘,对社仓粮心存觊觎似是难以避免的。
而多数地方官对兴建无利可图的社仓热情不高也是事实。
其实民间早有社仓的,只不过到后面都是形同虚设了。
若社仓由士绅和当地员外善人管理,又不好摆脱官府的控制,也不可避免社仓粮被移作他用。那些贪官污吏的营私舞弊、敲诈勒索也比比皆是,一来二去,这民间举办社仓的热情也就慢慢偃旗息鼓了。
宣宗知道,此次社仓最后可能就是将军府老夫人和自家那对活宝皇叔和皇婶会带头建立,若如此他才放心。
一来大把的银钱没有流到外人之手,二来不管是老庆王爷和庆王妃,还是将军府的老将军和老夫人在朝上和民间的声望都很高。最重要的则是,这些人还是代表了大周朝廷的颜面。
所以,宣宗才在朝廷上说了什么有官职的不可参与,一届白身也不好参与,这说来说去德高望重还有精力管这闲事的不就是这么几个人了么?
庆王爷倒是有些诧异,依着宣宗的性子,他应该是等大家都把人选选好了,上了折子